葡萄在汉代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被应用为装饰纹样最早见于汉代,在唐代逐渐兴盛。葡萄古称——蒲陶(也写作“蒲桃”)。据《汉书·西域传》所载:且末国距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出产蒲陶果。在现有考古发现中,虽然贾湖遗址、良渚遗址中都出现了野生葡萄种子,但这些葡萄与后期我们常见的葡萄有一定的差别,中国葡萄纹样的使用目前来看更多的应该是受西域影响,后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目前所知,西亚细亚是最早以葡萄作为装饰纹样的地区。
初唐时期丝绸之路恢复畅通,外来文化伴随着商品贸易纷纷涌入,同时佛教大规模发展,佛教美术空前兴盛,这对唐代的文化艺术多元性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隋唐时期山水画脱离人物画独立成科,在一定程度上对器物装饰图案主题从前代的神仙鬼怪演变为花鸟植物有着一定的影响。此后,植物纹样在中国兴起并逐渐成为主流装饰纹样。
贞观年间莫高窟壁画中葡萄纹、石榴纹兴起,相较于之前的莲花纹、联珠纹,石窟中葡萄纹、石榴纹的应用冲淡了宗教神秘感,世俗意味不断增强。同时葡萄纹在当时的工艺美术器物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佛教艺术中,葡萄纹样代表了吉祥,佛经《四分律》中就提到,以葡萄藤蔓装点僧舍佛塔,可增庄严。菩萨也有时手持葡萄,表示五谷不损,所以葡萄纹带有五谷丰豋的寓意。而民间,葡萄果粒繁硕,枝叶蔓延,则被人们寓以子孙绵长、家庭兴旺的美好愿望。因此葡萄纹被广泛的应用于绸缎、铜镜等各种地方。
岑参在诗中就写到:“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藏有20世纪法国考古学家培里在敦煌发现的缠枝朱雀纹锦缎残片,图案是唐代织物中代表性的“团窠”图案,一只朱雀立于葡萄纹样中间。还有敦煌唐代开凿的334窟,弟子服饰纹也出现了葡萄纹饰。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月白绸绣松鼠葡萄纹女衫;葡萄松鼠纹器物上的葡萄纹饰诸如海兽葡萄纹铜镜。清代象牙雕松鼠葡萄纹盘,以及金代耀州窑青釉印花葡萄纹菊瓣洗。
无论是佛教文化中无辜不损的内涵,还是中国本土文化中子孙绵延的祝愿,葡萄纹饰都因为其吉祥美好的寓意频繁得出现在各种器物上(图12 故宫博物院藏金代 耀州窑青釉印花葡萄纹菊瓣洗),成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一大常见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