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镜头设计》读书笔记
(1):影像与叙事的关联性
最近在看史蒂文·卡茨的《电影镜头设计》,里面谈到了很多电影镜头设计的一些常用技巧与方法。在书中,卡茨指出:“设计镜头意味着描述动作的场面调度、景别与镜头的选择,以及摄影机的角度。”在看叙事如何转化而影像的内容的时候受到了启发。
1、视点问题
影像的——摄影机摆在哪里?
叙事的——代表了谁的视点?
摄影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人的眼睛的替代品,事实上也如此,只不过加了更多的人眼达不到的效果而已。摄影机摆在哪里,跟我们的眼睛从哪个地方看事物有着很大的关系。
故事当中,摄影机视点的转变其实是故事人物与观众视点的转变。卡茨这个提法很有启发性,在设计镜头设计机位的时候,不防多想想这句话:摄影机放在这里到底代表了谁的视点?回想起来之前拍的作业,感觉很多视点是乱的,我给出的每一个机位所呈现出来的东西,似乎就是专门呈现给观众看的,好像就在说:看,就是这个!观众却并不接受,这就是视点出了问题,这个镜头这个机位到底是谁的视点,剧中人物还是观众?
2、距离问题
影像的——镜头的景别是什么?
叙事的——我们与景中拍摄对象的距离是怎样?
之前对景别划分的概念并不是很理解。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有所领悟,远景系列不就是距离我们的视线远、近景系列不就是距离视线近么?这么一想似乎开朗起来,但仔细一想不对,景别的设计和选用不能完全用距离来决定,更重要的其实应该归到人物关系上来。比如一个中近景,给出的一般是两个人的空间位置关系,一个全景,给出的是所有人的空间位置关系,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景别对于人物关系体现的问题,距离只是一个较为基础的方略而已。
3、 角度问题
影像的——我们拍摄的角度是怎样?
叙事的——我们与拍摄对象的关系是怎样?
角度的问题在叙事当中体现并不是很明确,在影像上却很直接。角度的选择也能体现人物关系。比如,仰角常给人高大威猛的形象,但这里有个视点问题的区分。如果视点是观众的,那这个人物在仰角中或许体现出伟大伟岸的形象,但如果是故事中人物的视点,那这个仰角大多体现出的反而是盛气凌人的一面。“我们与拍摄对象的关系”,“我们”也就是个“视点”问题,这里包含着客观视点和主观视点两个方面。
4、 运动问题
影像的——我们要中断或者移动摄影机吗?
叙事的——我们要比较视点吗?
摄影机的运动最先体现出来的就是摄影机位置的转变,进而根据第一条可以看出,就是视点的转变。摄影机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视点是人物C的还是人物D的,是最关键的问题。在长镜头中这种情况最为常见,长镜头运动的复杂性,包含了视点的多次转变。这也就是说摄影机的每一次运动都要有一个准确的动机,这个镜头为什么给到这里,代表的是谁的视点?
所以说,最最核心的核心还是视点,镜头乱给或者给不到位很可能是视点出了差错。之前和老师认真地谈了“视点”这个问题。切身感受是:确实不容小视。